close

李 欣 龍


文化大學創意產業中心主任、台灣創意經濟協會理事長

 

(本文已於2011/03/15工商時報A6版頭條刊載) 

圖片2.jpg


「事業線」已經是當下幾乎人人皆知的一個用語,不論是傳統的命理手相事業線,還是現在受到爭議的峰峰相連事業線,不過,如果兩者兼備,應該沒人會說不好,若兩 者都沒有,也無需擔心會世界末日。倒是從創意產業的市場行銷觀點,這是一個極速傳播的用語,以通俗易懂的策略,帶來不少話題,刺激許多生意。


個人無意在此繼續渲染事業線一詞,或是辯論這個流行用語的適當性,更沒有貶抑婦女之意,就像現在「小三」也算得上媒體曝光率高的用字,從正面的角度看,已經從過去較為低俗、草根的字眼,轉化成逗趣、創意、聯想等當代語彙。

 

在媒體以視覺稱王的時代,任何創意商品或服務要推出時,要夠大眾普及化,雖然許多人認為進入文化創意領域,品牌致勝的主戰場,必須跳脫製造業「以量為美」,凡事追求量產,才能讓資金流轉,創造可觀利潤等思唯,然而,任何的生意如果沒有量,往往就沒有價,就會形成有行無市、叫好不叫座的窘境。可曾聽過「賣裕隆的銷售員,有機會開勞斯萊斯;賣勞斯萊斯的銷售員,往往只能開裕隆?」這句話說明了量價關係,以及大宗(眾)市場的消費力。

 

王彩樺在過年期間出片的「保庇」,算是「對時對味」的呈現,歌曲旋律與內容定位易懂易記,號稱台灣濱崎歩、台灣碧昂絲,一舉躍上國際媒體CNN。所以,值得探討的是創意產業的行銷策略,好東西如何真正走入消費者的日常生活,擄獲民心,就像選舉,金字塔頂層精英的一票是一票,基層百姓的一票也是一票,票票等值。


 圖片4.jpg


今年初在某個天氣冷颼颼的週日上午,大概才九點多,在華山文化創意產業園區,同時間有三個場景令人印象深刻,一個是宜蘭的年節文創商品,免門票,仔細一看,裡面有許多頗具地方特色的創作、商品、食品,但整個展館是工作人員比參觀者多;一個是幾米特展,需門票收費,一堆年輕人排隊買票進場;還有一個是轉進在園區的各個角落,也是我第一次的生活新發現,每一組大約有十來個男生,從外貌打扮與氣質來看,橫跨各行各業,也不分老少,更無所謂宅與不宅,圍著一位正妹美女拍照,不論是展現她的事業線、延長線、生命線,幾乎是令人瘋狂秒殺底片、耗盡記憶體、榨乾相機電池,而下午在萬華剝皮寮老街,也有同樣場景。以上很清楚看到,面子不吸引人,裏子再好也沒有用,當然表裡如一,名符其實是恰得其份,但是,什麼是大眾市場,什麼是市場主流,不說自明。


 圖片5.png


 一個 例子是2009年底在香港開幕,位於尖沙咀的「K11購物藝術館」,標榜設計、文化、 藝術、創意,內 容包含了服飾、美食、設計商品,很可惜卻有點像是蚊子館,過於強調設計的商品,若不是一般人在生活上的「必須品」,太多的「裝飾品」反而變成累贅與負擔。同樣位在尖沙咀的「1881Heritage」,將120年歷史的前水警總部重新塑造,融合新舊設計,結合文化旅遊、品牌購物、飲食娛樂、酒店住宿的建築地標,無時不刻幾乎是人來人往,國際精品名店,還需要做人流控管,在外排隊才得以進入。


圖片3.jpg


以台北為例,從早期只有圖書的誠品書店,慢慢演化到現今綜合生活風格型態的誠品書店,集結了食衣住行育樂等需求的都會大樓或區塊,像是京站時尚廣場、統一阪急百貨、慶城街1號…等,在表現手法與提供服務,都是抓住大眾消費者的生活需求,

 

 

「事業線」一詞用與不用,不值得討論,更不用部長級出來道德勸說,重點是「天生我才必有用,每人頭上一片天」,每個人都有與生俱來的特質與優點,商品與服務也要在第一時間吸引顧客的目光與心理,任何表達形式的「事業線」沒有對錯,只有選擇。

圖片6.jpg 


圖片8.jpg

 


 圖片7.jpg

李 欣 龍

文化大學創意產業中心主任

台灣創意經濟協會理事長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文大創意產業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