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 欣 龍 (本文已於2011/11/16工商時報A6版頭條刊載)
柑仔店(雜貨店) 滿足了早期鄰里社區所需,其商品大多是口耳相傳的“無印良品”,而現今大街小巷的連鎖超商,精準計算方圓可及距離的需求量,賣的是各個品牌商品。前者充其量是家庭小生意,後者可成為上市企業體,其中一個很大的關鍵,在於資本操作的規模。
|
多年前,曾聽到麗嬰房董事長林泰生對於「生意」的定義,認為好生意就是「簡單的事情重複做,重複做簡單的事情」,代表產品或服務要簡單,並能產生規模經濟,台玻集團總裁林伯實對生意的管理見解,就是任何一個事情或方向的「判斷與決策」,若是錯的,接續再怎麼努力,也是枉然,以及善用財務規劃,思考反推每一個判斷與決策,才會有所本,有根據。兩位企業家以經營實務抓住成功生意的基本原則與致勝關鍵,而台灣要發展創意產業,除了深耕文化軟實力與建構品牌之外,背後最大的能量必須回歸資本操作,走向產業鏈的運作常軌與制度化的效能組織。
成立約30多年的奕順軒,以好餅來自真功夫的精神,提供扎實口感的糕餅,在宜蘭的三家店面,年營業額破“數億”,讓每一個快樂的日子都有它的記憶,可說是當地的排隊名店之一。成立6年,從家庭工作室,轉型為企業化經營,結合天然植物,融入在地文化的阿原肥皂,用「愛惜人身,將心比心」的初衷,建立台灣本土第一手工肥皂品牌,年營業額破億,將賺來的錢繼續投入事業發展,開拓亞洲區域市場,培植藥草園,設立旗艦店。成立約2年,用的是南投八卦山摘種的土鳳梨,風味帶酸,咀嚼得到一絲絲的鳳梨纖維,微熱山丘這個品牌,將台灣土產鳳梨酥帶向國際,並在新加坡五星級酒店設立門市,年營業額也是破億,但時間縮得更短。
上述的三個例子,許多人可能很難想像年營業額都是破億或數億,雖然各別有長、中、短的發展歷史與成長模式,奕順軒和阿原肥皂從家庭式的小本經營開始,但最終仍需走向資本市場,才能繼續往上堆疊運轉,產生更大的經濟動能,微熱山丘更明確地在一開始,就以資本操作的方式來發展品牌,快速開拓海內外市場,透過各種宣傳手法,讓更多人體驗嘗鮮,口耳相傳。
台灣各鄉鎮當中,不乏許多有實力與專業的“柑仔店”,由於是小本經營,甚至不敢做夢。小小做,當然最後也會成為一家百年老店,別無分號。就如同你可以選擇去開一家小店,每日限量發售,賣完為止,可是在產業化的能力上,就變得很侷限,既然不是藝術家,勢必還是要走向量化經營。如近來總統選舉的小豬(撲滿)經濟,就是規模經濟的展現,有市佔率,自然有影響力。
常有人說:台灣從來不缺錢,只缺好點子,缺好的故事。資本家永遠在尋找好的題材、潛力商品、創新服務,企業家永遠在尋求一流人才,而有理想與熱情的人,除了勇於做夢之外,必須有人幫忙造夢。
柑仔店要轉型為品牌企業,需要某個不同程度的資金動能,就跟股市、房市一樣,有量才有價,而不論是不是文化創意,這些柑仔店都需要有策展能力與設計實力的專家,結合經營實務的資本家,進行規劃性的品牌開發案,用商業的語言和具體的數字溝通,讓更多投資方清楚知道,獲利的能見度與期程,以正規軍的作戰方式打入市場。別忘了,正常的投資人,多半不是為人民服務,也不是為組織效忠,而是為自己的口袋盡責。
|
|
|
|
李 欣 龍 文化大學創意產業中心主任 台灣創意經濟協會理事長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