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 欣 龍
文化大學創意產業中心主任
(本文已於2012/06/19工商時報A6版專欄刊載)
女神卡卡 (Lady Gaga) 抵達泰國曼谷舉辦演唱會前,在個人的Twitter上發表:“I wanna get lost in a lady market and buy fake Rolex." 買仿冒的勞力士手錶這件事,激怒了泰國當地人民與她的粉絲。不過,她大概沒想太多。相信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驗,到某個地方,有些東西可以買,幾許事情難免做,但就是不能說。
在曼谷,可以看到T-shirt上面印著知名咖啡品牌logo,但卻是寫”StarFucks”,或是印著“Ipood” (意指I poo….),搭配個馬桶來嘲笑Apple的商品。在大型的Chautuchak市集,看似有規劃,實際卻又亂中有序,中間這一攤賣盆摘與種子,左邊賣海灘鞋,右邊賣油畫。短短一公里左右的Khaosan Road,提供便宜的生活用品與方便的住宿環境,匯集了全球各路背包客。城市各種系統,包涵體制內、外,台面上、下的開放性,因而帶來高度的國際化與多元性。
在曼谷,很容易可以看到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、背包客、藝術家、創作者,甚至他們願意花上幾個月時間長住,尋找不同的文化元素,接收外來刺激,啓發靈感與創意能量,這些人並不全然是白領階級或來自大企業,反而有許多來自各行各業的小團隊、工作室、個體戶…等。這些“小”的匯集,往往帶來更“大”的創新能力與商業價值。
我無意推崇曼谷有多好,台灣的城市在許多方面是不輸給他的,唯獨在「城市開放性」,卻落後一大步,政府的招商,總想要吸引大企業進駐該縣市或特定計劃園區,這樣每年可以宣稱有多少資金挹注,帶來多少產值、周邊效益、工作機會。公部門有太多的政策、計畫都在做“規劃與執行”,然而發展創新服務、創意產業的關鍵在于「環境」與「人才」,政府需要做的事情是將環境整理為產業需要的、人才感興趣的環境,並不在於執行了多少計劃來彰顯政績,畢竟計劃提供的優惠、補助、行銷,多半只帶來暫時性的短期效益,甚至沒有實質助益。
曼谷2011年10月開幕的Terminal 21,用航空站的概念,建構整棟結合時尚、設計、美食、文化、美容spa、電影院的商城,一進去就可看到服務台人員全部身穿空姐制服,模擬機場的看板,告知每層樓的主題展是否“on board”,連接各樓的手扶梯以登機門的概念,告訴你進去後是倫敦,還是伊斯坦堡、東京….等,例如一到倫敦,整層就充滿英國風、倫敦街景,如傳統的雙層公車、電話亭、皇室禁衛軍,許多小鋪進駐,販賣英國文化的商品。
2012年4月剛開幕的Asiatique The Riverfront,在1900年初期,是泰國為了和丹麥商務往來,在昭披耶河畔所建立的碼頭,主要出口柚木,這個碼頭奠定了當時暹羅王國(泰國前身)與歐洲國家的貿易往來。後來將碼頭的老空間改裝,融合現代的建築設計,並帶出早期的歷史文化,目前約有各國美食餐廳40家、商店1,500個,觀光客與本地人大量造訪消費,已成為曼谷的新時尚地標。
上述兩個曼谷的新興商業空間實例,說明了營造整體開放環境,是讓城市更具有國際魅力與人才吸引力的關鍵,環境越開放,代表這個地方的包容性越強,如同創意城市的研究學者Florida提出同性戀佔人口比例(gay index),是城市的創意指數之一。
常聽到「計劃趕不上變化,變化趕不上長官一句話或一通電話」,一個地區、城市、國家的軟實力發展,與其每年在做規劃方案、執行計劃,不如以整體In & Out的概念,做好環境整理,吸引國外多樣族群到台灣生活、工作、旅行,因而帶入新觀點,並鼓勵本地人才出國學習、考察,無形中同時行銷台灣的軟性產業,這“進出之間”,會有更多的外來刺激與點子衝撞,許多創意與商機就自然在沒有規劃的情況下產生。
長官們,還在做計劃嗎? 整理一個可以吸引人才、面對變化的環境吧!
|
李 欣 龍 |